食不厌精的明代人-南京环境检测【南京环境网】
人类学家说,人的心和脑跟肠胃紧密相连,“吃”绝对不只是生理的满足,也算作文化的一种。老祖宗虽嘴上说不出这个道理,心里可明白着呢。很早的时候,中国人的祖先们就开始研究吃的问题——《黄帝内经》里就讲到,谷有五味,粳米味酸、大豆味咸。
到了明代,吃不仅是为饱腹、养生,对于食物的品位的追求,是显示身份的一种时尚风气。上至国家官员,中至文人士绅,下到中等水平的普通人家,都热衷于饮食,甚至大肆铺张,极为奢侈。南京空气检测/南京室内空气检测/南京环境检测/南京室内环境检测/南京三废检测/南京废水检测/南京废气检测/南京作业场所检测/【南京环境网】:http://www.025hjw.com/index.asp(电话:025-83733090),并提供:溧水空气检测.溧水环境检测.高淳空气检测.高淳环境检测.
明代好宴请,宴请必有肉。有记载说,有人家宴请一位大官,主客一共三个人,却用了十八只鹅,七十二只鸡,一百五十斤肉——何等奢侈的宴席啊!在明代,一般地方绅士宴请知府、知县一类地方官,一桌酒席得花一两银子,要不就上不去台面儿。一两银子是什么概念?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,一月不足一两。
在明代,御史管纠察,是个重要差事,地方官员哪家不想拉拢拉拢,饭局自然是多多的。朱元璋下过命令,不准御史吃鹅,为什么,因为那时候鹅太贵啦。皇帝不让吃,御史们自有办法吃到。史学家王世贞的父亲当过御史,告老还乡后,有个巡按过来拜访,于是他便请客人吃饭。席间端出来一盘鹅,把鹅头鹅尾都去掉,换上鸡头鸡尾,这样吃的就不是鹅了。但到了明代后期,普通人的饭桌上也能吃到鹅了。
明代的人不止吃肉很在行,就是水果,对于它们的品种、产地,一样有讲究。张岳在《惠安县志》里告诉士绅们,橘子要吃漳州产的,本地产的太普通,上不得台面儿。龙眼呢,也有学问,大的叫“龙眼”,小点儿的叫“人眼”,最小的叫“鬼眼”。还有,杨梅为什么叫杨梅,张岳认为因为最好的梅子产在杨州(即扬州)。
明人不光是好吃,而且还肯钻研,把关于吃的学问编成书,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食谱。这些养生、食谱类的书,到明清时候才独立成一类书籍。有个叫宋诩的人,他母亲随当官的丈夫在北京待了很久,也下过地方,了解了各地的饮食口味、烹调方法,通通传给儿子,由儿子整理成了《宋氏养生部》。
另外一本《饮馔服食笺》,也极有名,是一个叫高濂的人写的。高濂自幼身体多病,喜欢研究养生,钻研吃食。这本养膳书里记录的各类甜食面点就有五十八种,有关菜肴的做法也十分详细——比方说糟茄子,用茄子五斤、糟六斤、盐十七两,再用两小碗水拌糟。这样做出来的茄味甜,是藏茄的方法之一。除了这种做法外,还有鹌鹑茄、糖醋茄、酱瓜茄、糟瓜茄、茄干等等做法……说着说着,就让人想起来《红楼梦》里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吃的茄鲞了。光茄子就这么多种做法,可见明人对于饮食的讲究了。
明代人爱吃,好吃,把吃弄成了门学问,成了士绅阶层的必修课。但是一桌宴席一两银子,一顿饭几十只鸡这样的过分奢侈,却是完全不可学的。现在生活好了,咱们老百姓能吃也爱吃好的,但可千万别赶这排场。-----来源: 天津网-数字报刊